您当前的位置 : 首页 >>基层工作 >>正文

法治赋能促发展 省司法厅持续帮扶脱贫村纪实

来源:湖北省司法厅 时间:2024-02-29

群山环绕,峰峦起伏,山势陡峭险峻,山路蜿蜒曲折……

位于襄阳南漳县李庙镇西北部的沙坪村,境内以山地、沟谷为主,自然资源匮乏,产业基础薄弱,基础设施不完善,集体经济较差……闭塞与落后,是省司法厅驻村工作队进驻沙坪村后最直接的感受。

改变村庄的贫困面貌,任务艰巨、充满挑战,又势在必行!

2021年起,湖北省司法厅选派政治素养过硬、工作作风扎实、综合能力强的优秀骨干,组建工作队深入助农一线,开展驻村帮扶工作。

三年来,他们俯下身子、迈开步子,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,用心用情扶真贫,探索出一条以党建引领、法治保障和产业发展为核心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
“党建+”提升基层治理水平

“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,拥护党的纲领,遵守党的章程……”驻村第一天,工作队队员集体重温入党誓词,铮铮誓言感召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,凝心聚力共启驻村帮扶新征程。

心中有信仰,脚下有力量。省司法厅驻村工作队队长张明表示,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。

驻村工作队抓住“关键少数”,充分发挥领学促学作用,重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、基层治理等方面的重要论述,带头抓好自身学习。严格落实“三会一课”制度,定期开展学习培训,推动“主题党日”与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深度融合。

“基层工作既艰苦又充实,只有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,深刻地认识肩负的职责和使命,才能在坚定服务农村工作上狠下‘绣花功夫’。”驻村工作队队员赵扬说。

在严格组织生活的同时,驻村工作队还向村干部宣讲婚姻家庭、遗产继承等法律知识。队员吴林此前从事行政复议工作,驻村后,他时常和村干部“拉家常”,结合真实案例讲解法律知识、交流调解技巧,引导大家争做“法律明白人”,提升基层法治水平。

“自己有一桶水,才能给别人一杯水。干部只有自己懂法守法遵法,处处想着群众利益,才能做到以理服人、以法服众。”村党支部书记徐国华说。

发展产业拓宽富民强村渠道

“以前我们都要跑到外地去打工,现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了。”说起这些年家里的变化,村民们喜笑颜开。

产业连着就业,是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。

立足沙坪村资源禀赋优势,驻村工作队围绕“兴产业、带就业、促增收”的发展思路,在省司法厅的大力支持下,先后投入175万元帮扶经费,发展高山延时蔬菜、香菇、丹参、野菊花等项目,累计增加村民收入20万余元,为山村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
“今年准备投资20万元扩大规模种植羊肚菌,有工作队的支持,我心里很踏实。”村民张伟信心满满。

“现在村里产业多了,我都60多了,还能在村里做事,一年能挣2万多,比外面打工强多了。”村民杜学平激动地说。

村“两委”干部王兴永介绍,家门口打工,挣钱养家顺带学技术的情况在村里很普遍。在产业发展的推动下,村里3个安置点的脱贫户平均每户增收1500元,村集体收入也从之前的7万元增加到21万元。村里还拿出5万余元代缴上学乘车费用,让村民共享村集体增收成果。

多措并举优化法治资源供给

法治的步伐,随时而动,未曾停息。

驻村工作队将法治宣传、矛盾化解、法律服务融入共同缔造,利用红色屋场会、入户走访等形式向村民宣传法律知识。2023年,累计利用红色屋场会开展法律宣传18次,接受法律咨询31人次,实施法律援助12起。

村民袁桂香说:“儿子刚办婚礼,除了低价彩礼,婚宴我们也只邀请了至亲朋友,现在明显感觉到邻里间的人情负担减轻了不少。”

通过入户走访、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,驻村工作队宣传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、孝老爱亲、勤俭节约等内容,让文明新风浸润人心。……自2021年驻点沙坪村,驻村工作队累计引进了1000余万元的资金,修路桥、清河道;推进庭院、厕所、垃圾三大“革命”,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。

如今,从李庙镇乡道拐过几道弯,驶入沙坪村村道,整洁美观的乡间楼房、古朴气息的文化墙,都让人眼前一亮。

村委会周边的“法治文化走廊”上,法律、案例等法治文化元素上“展板”,一目了然;理论思想、党史知识、法治人物等,闲逛时随处可见。

议事亭里更是笑声不断,村民们围坐一起,把心里的“郁闷”说出来,把邻里的“小疙瘩”解开来,把村庄建设的“好点子”讲出来。

“变化真的太大了,不少出门打工的村民回家一看,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。”村民张明秀笑着说。

“要以学习运用‘千万工程’经验为引领,立足司法行政职能,加大法律服务资源供给,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,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司法行政力量。”湖北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
收起
政务微信
政务微博
返回顶部
咸宁司法微信公众号
咸宁人民调解微信公众号
咸宁司法官方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