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 : 首页 >>通知公告 >>正文

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深入服务园区和企业》入围“楚治——2022‘荆楚杯’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案例”评选名单

来源:咸宁市司法局 时间:2022-12-06

选树创新治理标杆,推介善治智治典范

12月2日,“楚治——2022‘荆楚杯’

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案例评选”

入围案例公布

咸宁市司法局报送的

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深入服务园区和企业》案例

成功入围!

案例推介

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深入服务园区和企业

一、案例实施背景

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,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重要部署,意义重大而深远。“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”,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,也是其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。

近年来,在咸宁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咸宁高新区综合实力快速提升,并成功晋级国家高新区百强,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期、提档升级的关键窗口期。伴随着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稳步推进,园区企业群众对高水平、深层次法律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。

经高新区司法分局调研,咸宁高新区内有超过2成企业没有聘请法律顾问或购买相关法律服务,而对该高新区规模以上企业的法律服务,咸宁本地律师事务所此前参与较少,外地律师则存在服务不及时等问题,群众信访、人民调解、公共法律服务归口不一,不能形成一致力量。

因此,建设园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,整合公共法律服务、群众来访接待、矛盾纠纷调处化解、法律咨询等力量于一体势在必行。咸宁高新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(以下简称“公法中心”)投入运营,对于咸宁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、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,大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。 

二、案例创新机制与成果

(一)园区支持,整合资源,构建平台

1.进入园区搭建平台。8月11日,咸宁市首个、全省第二家园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咸宁高新区正式建成启用。咸宁高新区公法中心设接待区、调解诉讼服务区等区域,功能齐全、设施完备。公法中心建成后,向高新区范围内所有企业提供免费非诉讼法律事务,并集中统一受理企业和职工、群众有关法律咨询、矛盾纠纷、执法司法、政策落实等方面的诉求,真正做到让企业和群众反映诉求、解决矛盾“只跑一地、只进一门”。

2.整合法律服务资源。咸宁高新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人员由专职律师、人民调解员、信访工作人员组成,立足“法律事务咨询、矛盾纠纷调解、困难群众维权、诉讼服务”等四项功能,统筹整合司法、调解、信访、诉讼等四种力量,免费为园区企业及群众提供法律咨询、法治宣讲、法治体检、多元解纷以及非诉讼类服务等六大服务,不断提升市场主体和群众的法治素养,持续增强抵御风险能力,依靠法治力量为市场主体发展壮大、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保驾护航。

3.园区财政提供支持。咸宁高新区将园区运营所需费用纳入财政预算,以政府采购的形式,与律所进行双向选择,邀请3家专业律所入驻公法中心。并对入驻律师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评估,确保园区内企业群众能享受到专业律师提供免费且优质的法律服务。

(二)立足中心,深入企业,服务群众

1.建立责任机制。公法中心建立律所责任机制,每天安排律师轮流值班。值班律师接受当事人咨询后,必须负责到底,不允许相互推诿“踢皮球”,让老百姓合理诉求及时解决,避免久拖不决,拖大拖难。

2.深入园区企业。以公法中心为前沿,推进“送法入企业”工作落实,公法中心免费为园区企业安排入驻律师,提供一对一非诉讼法律服务,并在企业门口等显眼位置挂设“律师联系牌”。目前,公法中心3家入驻律师事务所律师已对接园区内全部87家规上企业,并挂牌开展工作,下一步将对园区所有企业进行全覆盖。

3.形成长效机制。公法中心三个入驻律所均由主任带队,构建“资深律师+年轻律师”的多层次团队,建设综合型、专业化法律服务队伍。律所每月召开月度例会,互评值班服务情况,对工作进行梳理,总结经验并及时调整工作方式,再反馈高新区司法分局组织经验分享,形成长效机制。

据统计,截至11月22日,高新区公法中心共接待群众咨询320余人次,解答法律相关问题450余个,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0余件。公法中心3家入驻律师事务所14名律师已深入企业开展各项法律服务80余次,帮助解决问题30余个,为企业节约聘请律师资金300余万元,为企业避免损失1000余万元。
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
收起
政务微信
政务微博
返回顶部
咸宁司法微信公众号
咸宁人民调解微信公众号
咸宁司法官方微博